我們在忙碌、循環的生活中尋找屬於自己的方向,
卻常感心煩意亂、心緒混亂。
『明心福旺閣』的源起,即是希望讓您了解-
僅當自己「心靜、清澈透明」時,
才能找到內在的力量;
當我們懷抱善念、讓心靈趨於平靜,
福氣自會相隨,為生命注入豐盛能量。
『閣』,亦即我們長久堅定而溫暖的陪伴,
『明心福旺閣』不僅提倡供奉神明的善念,
更希望透過信仰的力量,
幫助每位有緣人找到內心的光明,
開啟福運綿延的人生。
2025年10月28日竹林山觀音寺還願香供養紀實。觀音菩薩給了連續笑杯,歡喜接納每位善信的感恩與供養。明心福旺閣專業代辦香供養服務,11月24日下一場,無論還願或祈福都歡迎參加。香火不絕,福運常存。
震撼真相:金紙原來不是燒給神明的!而是給天兵天將的辦事資源。為什麼有些廟不燒金紙就不靈了?王爺如何分辨真假金紙?本文深入解析金紙的能量邏輯、天界運作規則,以及通靈者的共同觀察。了解品質重於數量的化金智慧,找到最適合你的祭拜方式。
114年10月20日烘爐地南山福德宮還願香供養活動紀實。見證多位善信願望成真的感動時刻,詳細記錄還願儀式流程:上香、獻果、念誦疏文到擲筊聖杯。伯公慈悲指示11月21日為下次還願日。明心福旺閣與您一起感恩福德正神的護佑,讓財運亨通、事業順遂、家宅平安。
為什麼用「供養」而不是「捐香」?——從民間信仰的角度來看
在傳統信仰中,「供養」和「捐」的意義完全不同,心態上也有很大的差別。
「捐」有施捨的意思,帶有上對下的心態
「捐」這個詞,常見於「捐款」、「捐助」、「捐物資」等情境,通常是對需要幫助的對象提供資源,例如捐錢給慈善機構、捐糧食給貧困者,這是一種「施予」的行為。
但我們對神明的態度,絕對不是施捨或幫助,因為神明是我們敬仰、依靠的對象。如果說「捐香」,會讓人誤以為我們是在「施捨香給神明」,這樣的說法和心態,都不符合對神明的尊敬。
「供養」代表發自內心的敬奉,帶有下對上的恭敬
「供養」在民間信仰中,代表的是對神佛的尊敬與感恩,是一種虔誠的表達。例如我們說「供養香火」、「供養神明」、「供養祖先」,這些行為都帶著敬意和誠心。
當我們「供養」,是用心奉獻,而不是單純地給予物品。我們以香火、供品,表達對神佛的敬仰,這是一種「下對上」的恭敬,而不是「上對下」的施予。
因此,從信仰的角度來看,最恰當的方式是以「供養」的心態來奉香,而不是「捐」的心態。只有用敬意供養,才能真正延續香火,讓福報綿長,讓我們的願望與神佛相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