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拜拜小百科】神明也有「黑名單」?這些水果千萬別上供!⚠️

拜神,是心意,也是修養

很多人拜拜,只知道要買水果、供品,卻不知道——不是每樣東西都能拿來供奉

有些供品看起來無害,卻在民俗裡藏著不敬的象徵;

有些禁忌,也不是為了嚇人,而是源自對神明的感恩與體貼。

所謂「敬神如在」,真正的祭拜,是細膩的心,是懂分寸的誠意。

這篇一次整理你該知道的供品禁忌、神明喜好,讓你拜得安心、拜得莊重,也拜得有感應。


❌ 常見供品禁忌與象徵意涵

芭樂、蕃茄等含籽水果

這類水果的籽不易消化,常會隨糞便排出。過往衛生設備不普及,民間常在戶外如廁,導致芭樂、蕃茄常在野地發芽,因此被認為是「由排泄物滋生的果實」,有污穢之嫌,不宜敬奉神明。

現代若經人工培育而非自然野生,此說已屬心證。

另有一說,開工拜拜忌用芭樂與蕃茄:

  • 「芭樂票」象徵空頭支票,生意忌諱。
  • 「蕃茄」易打翻,象徵「運勢翻覆」。

釋迦(番荔枝)

外型與釋迦牟尼佛的頭相似,若拿來祭拜,恐有「以神頭祭神」之嫌,被視為大不敬。

榴槤

氣味濃烈具「臭味」,民間視為不潔,祭祀宜避。

蓮霧

底部凹陷被視為「漏財」,且果實空心,象徵「空財」,意指得財不實、守不住。

❄️ 冬瓜

冬瓜水氣重,有人認為陰氣旺;又因古時常用冬瓜雕刻替身,進行送煞、轉運等儀式,因此部分地區避用冬瓜做吉祥祭品。

並非全面禁忌,視地方習俗而定。



道教經典與食物禁忌

【三厭四不食】

出自《上清靈寶大法》:「三厭者,天厭雁、地厭犬、水厭鯉、鱔、龜、鱉。」

民間傳信:祭祀時若食用這些動物,會觸犯天忌,損耗功德與法力。

牛肉

牛為道教視為「至善之獸」,不僅勞苦、供乳,還象徵老君的青牛坐騎。故道門多禁食牛肉,敬畏其功德。

無尾鰻魚、鱔魚

無骨無尾被諧解為「無後」,象徵子嗣中斷;鰻魚又形似龍,若用於祭祀,恐犯「以獸象神」之忌。


其他常見禁忌與象徵

酸澀苦果不宜上供

檸檬、苦瓜、酪梨等,味道酸苦澀,無吉祥寓意,忌用於向神祈福。

民間偏好「有好寓意」的供果:如蘋果(平安)、橘子(大吉)、香蕉(招財交好)等。

❌ 食用過的食物勿再祭祀

神前供品應為「全新未食」,以示尊重。

單數碗數禁忌

祭神喜用雙數,不用單數;常見如六碗、八碗、十碗等。七、九、十一、十三等單數常與喪禮聯想,故忌。


️ 農曆七月與特定禁忌

農曆七月(鬼月)時有特殊禁忌,雖平時可上供,但此時應避免:

  1. 鳳梨(旺來):象徵吸引好運,但七月時恐「旺來好兄弟」,反招陰。
  2. 香蕉+李子+梨子三種合拜:諧音「招你來」,民間避之。
  3. 整串水果如荔枝、龍眼、葡萄:暗喻成群的好兄弟「聚集而來」。

特殊神明的供品禁忌

有些神明因歷史淵源、民間故事或傳統禁忌,而對特定供品有所忌諱。了解這些背景,不只是為了避免冒犯,更是出於一份敬重與用心。

田都元帥 × 螃蟹

相傳田都元帥昔年遭人陷害,被綁沉入水中,幸得一隻螃蟹托身相救,使其倖免於難。後世信徒感念其恩,認為螃蟹為祂的救命恩人,故不殺、不供螃蟹以表敬意。

此禁忌尤為戲曲從業者所重視。

⭐ 關聖帝君 × 楊桃

「桃」音近「逃」,有「逃跑」、「退卻」之負面聯想。因關聖帝君象徵忠義與勇猛,供奉時忌用楊桃,以免有辱神威之意。

老子 × 李子

老子本名李耳,為道教祖師。為避聖賢名諱,傳統道教科儀中不使用「李子」作為供品,顯示對先聖的敬仰。

每座廟宇的信仰文化略有不同,建議祭拜前可先詢問廟方人員或爐主,了解該神尊是否有特定供品禁忌,最能展現敬意與誠心。



不是迷信,是一份敬重與體貼

人們常說祭拜有「禁忌」,但這些講究,其實不只是規矩,而是一種對神明的體貼與尊敬。

重點不在「這不能吃」、「那不能拜」,而在於──我們願不願意用心去選擇合宜的供品,傳遞最真誠的敬意。

供品,不只是供桌上的東西,更是心意的延伸。當我們在意象徵、講究含義,不是迷信,而是把「拜拜」這件事,當作一種慎重的相遇與對話

如果不確定該怎麼準備,不妨走進廟裡,向當地的主神爐主或服務人員詢問。這不只是尊重,更是深入理解信仰的一種方式。

真誠、清淨、有禮──這樣的心,自然能與神明相應,感通天地。


#拜拜禁忌 #祭祀文化 #供品怎麼選 #端午禁忌 #民俗信仰 #道教日常 #拜拜教學 #心誠則靈 #香文化 #生活儀式感 #祈福日常 #神明知識 #台灣信仰 #傳統智慧 #敬神有禮 #民俗小知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