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025 端午節特輯】端午:惡月、惡日??驚人的驅邪習俗大揭密!

端午:惡月、惡日??驚人的驅邪習俗大揭密!

![想像一下充滿艾草香氣的端午氛圍]

各位朋友們~端午節快到了!你會想到什麼?是香噴噴的粽子?還是熱鬧的龍舟比賽? 不過你知道嗎?在我們的祖先眼中,端午節其實是一年中最「危險」的日子之一

驚!端午竟是「惡月惡日」?!

沒錯!在古人的觀念裡,農曆五月被稱為「毒月」,而五月初五更是「惡日中的惡日」。

為什麼這麼說呢?古代生活環境悶熱潮濕、蚊蟲滋生,容易生病或染疫;再加上陰陽理論認為這段時間陽氣極盛後將轉衰、陰氣初生,是陰陽交替、氣場混亂的時期。

端午鄰近節氣芒種與夏至,是陽氣極盛將轉衰的時候,古人相信「夏至一陰生」,因此特別謹慎以對。此觀念來自儒家典籍《禮記‧月令》的思想基礎:「是月也,日長至,陰陽爭,死生分。」也就是說,這個時間點白天最長,但也代表陰陽爭鬥激烈,萬物在生死交界,特別容易發生異象或災厄。

因此,五月被古人視為「惡月」,初五又逢雙陽(五是陽數),成為「重五」、「毒日」,特別要進行辟邪避害的習俗。

古人怎麼保命?超強驅邪法寶大公開!

1. 艾草菖蒲當門神

端午這天,家家戶戶會把艾葉、菖蒲、榕枝、龍船花綁成一束,掛在門上或窗邊。 這些植物不只是裝飾,而是古人眼中的「天然防護罩」!

  • 菖蒲形如劍,稱為「蒲劍」,象徵斬妖除魔;
  • 艾草葉如旗,又稱「艾旗」,象徵召來吉祥。

清代《越諺》就有對聯:「菖蒲作劍斬八節之妖魔,艾葉為旗招四時之吉慶」,古人想像力真的很厲害!

2. 雄黃酒:古代版「消毒液」

雄黃具有礦物驅毒性,古人會把它溶於酒中,擦在小孩的額頭、耳鼻,或灑在床腳與屋角驅邪防疫。

大家應該聽過《白蛇傳》吧?白娘子就是在端午被喝雄黃酒「現出原形」的!可見古人對雄黃的驅邪效用深信不疑。

⚠️【小提醒】:現代醫學已證實雄黃含砷,有毒性,不可食用或塗抹於皮膚,現今僅作為文化象徵存在。

3. 藥草水沐浴:古代版的防疫SPA

端午也有「浴蘭節」的別稱,表示人們會在這天以艾葉、菖蒲等煮湯沐浴,婦女則以藥草水潑髮避邪、保健養生。

這種習俗不僅潔淨身體,更是一種「洗去晦氣」的行動儀式!

鍾馗:端午的抓鬼男神

除了植物與草藥,還有一位「端午守護神」——鍾馗! 他身形威猛、雙眼怒睜、手持寶劍,是古人眼中最強的「捉鬼將軍」。

原本鍾馗圖像多用於年末除夕,但自明清以來,也有在端午懸掛鍾馗畫像的習俗,特別適合這樣驅邪氣的節日!

端午習俗的現代意義

現代我們不再強調「惡月」這種觀念,但端午節留下來的種種傳統,正是祖先面對自然變化與生命威脅的智慧結晶。

吃粽子、掛艾草、喝午時水......這些行為看似儀式,其實都源於一個共同的核心精神:祈求平安、避邪保命

古今智慧的傳承

端午節不是單純的節日,它其實是一場民間版的「全民除疫大作戰」。

下次慶祝端午,不妨一邊咬粽子、一邊跟家人聊聊這些古老而充滿智慧的習俗,讓我們一起傳承不只是味道,還有那份對生命與天地的敬畏。




#端午節 #驅邪習俗 #五月惡月 #艾草菖蒲 #雄黃酒 #鍾馗 #端午文化 #民俗智慧 #節氣禁忌 #端午驅邪 #節慶傳統 #習俗解密 #香包文化 #端午保平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