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025 端午節特輯】鍾馗 vs 屈原,端午節我們到底在紀念誰?

鍾馗 vs 屈原,端午節我們到底在紀念誰?

一位投江殉國,是歷史長河中不朽的忠魂;一位怒斬鬼魅,是千年信仰裡護宅鎮煞的守護者。你知道端午節,其實不只紀念屈原,還藏著另一位驅邪神將的傳說嗎?

每逢端午佳節,家家戶戶懸掛艾草、菖蒲,包粽、划龍舟,紀念屈原似乎早已是全民共識。然而在許多閩南與台灣的民間信仰中,還有一位經常被忽略、卻同樣與端午祈安驅邪息息相關的神祇——鍾馗。

這位傳說中的「捉鬼天師」,不僅擁有吞鬼除煞的神力,其形象更在歷代節俗演變中,與端午節悄然交會。

這篇文章將帶您走進傳說、文獻與信仰,重新認識這兩位端午主角背後的故事。




💪 鍾馗是誰?捉鬼界的「地表最強」!

鍾馗的故事版本很多,最有名的是唐玄宗夢中得神相救的傳說。相傳唐玄宗得病時夢見有小鬼偷走玉笛與香囊,正當焦急之際,出現一位蓬髮虯髯、穿大靴戴幞頭的壯漢將小鬼吞下,並自稱為「終南山進士鍾馗」,因考場不公撞階自盡,受封後誓為大唐除魔。

唐玄宗醒後病愈,命宮廷畫師吳道子畫下鍾馗像,自此成為民間信仰的捉鬼大神【文獻出處:《唐逸史》、《圖畫見聞誌》】。

🔮 鍾馗:學霸→悲劇→神仙的人生大逆轉

鍾馗原本是知識分子,才學出眾卻因容貌醜陋遭黜落榜,憤而自盡。這樣的背景使他成為「冤屈化正義」的代表,象徵人們對公平正義的嚮往。這類形象在民間廣泛流傳,但須注意並無正史記載,屬於民間演繹版本。

🏮 鍾馗怎麼會「闖進」端午節?

鍾馗原本是年終除夕的守護神,主要用於驅邪鎮宅。到了明清以後,其形象逐漸延伸至端午節,成為另一位具有節令代表性的神祇。

原因在於:無論是除夕還是端午,都是「陰陽交界」的敏感時節,民間認為邪氣易動,必須透過特定儀式與象徵來守護家園。於是,在端午節掛鍾馗像、供奉鍾馗,就成為驅瘟除煞的一種方式。

這樣的信仰脈絡,在台灣、閩南與部分客家地區尤為明顯,雖未如屈原紀念那般主流,但早已在生活民俗中悄然深植。

🧧 端午鍾馗的「限定造型」

端午節所用的鍾馗畫像常融合當令象徵物,如粽子、石榴花、葵花、艾草與菖蒲等元素,形成「節日限定版」造型。這種融合風格屬於地方民俗與文創演繹,增添節慶氛圍,猶如古代的「聯名款」。

例如,較精緻的文人鍾馗畫中為了突顯出端午的時令,伴隨鍾馗出現的除了小鬼外,還會有當令的粽子和石榴花、葵花、艾葉、菖蒲等等景物的細節。

⚔️ 鍾馗的神力裝備(⚠ 民間圖像演繹)

在民間版畫與戲曲形象中,鍾馗常配有:

  • 七星劍:民間信仰中驅鬼主武器
  • 蝙蝠:象徵「福」的吉祥動物,有時出現在鍾馗身旁(⚠ 此為民間圖像延伸,非古典文獻描述)
  • 天師印與判官帽:在部分地方信仰中被視為鍾馗法器,實為道教與地府角色常見元素,與鍾馗形象融合後形成地方版變體,屬於信仰整合現象

鍾馗殺鬼,常見的武器是七星劍,例如安徽蕪湖的「鎮宅神判」很生動地顯示鍾馗持七星劍毫不留情地殺鬼。


台灣的「跳鍾馗」:從禁忌儀式到文化展演

在台灣傳統信仰中,「跳鍾馗」是一項結合宗教、儀式與藝術的驅煞法事。由法師穿戴鍾馗服飾,在壇前進行招魂、除煞等儀式。過去這類儀式極具禁忌性,進行時需清場,婦孺不得靠近。

不過近年來,隨著民俗觀光與文化節慶的興起,「跳鍾馗」逐漸轉化為公開展演形式,在兼顧宗教意涵的同時,也成為保存與傳承台灣民俗的重要文化資產。

🐍 「白蛇喝雄黃、鍾馗斬鬼」:文化聯想還是神話拼貼?

雖然鍾馗並未出現在《白蛇傳》原故事中,但端午節中「雄黃酒現形」、「異類退避」的主題,與鍾馗驅鬼形象在文化上形成呼應。這類聯想雖非出於傳統經典,而是來自近代民間或文創詮釋,但恰恰反映出節慶文化如何吸納多重角色與意象,形成富有層次的民俗景觀。

🏯 台灣的「跳鍾馗」:從驅邪到展演

台灣傳統信仰中,「跳鍾馗」是一種儀式性驅邪法事,法師扮鍾馗驅煞除鬼。過去屬於嚴肅清場儀式,現今在民俗觀光推動下,漸轉為公共展演。這顯示信仰隨社會變化逐步演進的過程。

在台灣,端午驅邪用的鍾馗民俗畫雖然不常見,但鍾馗抓鬼的功能則存於除煞的「跳鍾馗」儀式中。過去因為恐懼被煞鬼沖剋,「跳鍾馗」時一般禁止閒雜人等旁觀,尤其是婦女小孩。近年來則因為民俗觀光化的風氣影響,凶煞的氣氛一直被淡化,許多「跳鍾馗」的儀式不但不清場,台下還萬頭鑽動,熱鬧滾滾,已成了一種觀光化的表演。

忠義與鎮煞,誰才是端午的「主角」?


若從歷史記載與國族敘事來看,屈原無疑是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人物,其忠貞愛國精神為節日奠定了主軸價值;但若從民間節俗與生活信仰的角度切入,鍾馗代表的驅邪、保平安功能,同樣不可忽視。

端午節因此也被賦予了「雙重主角」的文化意涵——一位是精神象徵,一位是信仰守護,各自發揮作用,共同守護這個年中重要的節氣關口。


想請鍾馗進門保平安?這樣做最恰當

若希望在端午節透過信仰方式提升家運、守護平安,可參考下列傳統作法:

  • 懸掛鍾馗畫像:建議選用融合端午時令象徵的版本,如粽子、艾草、菖蒲等,掛於大門或神桌附近。
  • 擺設鍾馗小像或符籙:可放置於玄關、客廳或宅邊重要方位。
  • 午時點香祈願:午時陽氣最盛,焚香祝禱有助驅散穢氣、凝聚正氣。
  • 居家清潔淨化:配合端午掃除習俗,維持居家整潔即是「迎吉送凶」的第一步。

這些作法,既是對信仰的實踐,也是對生活秩序與平安的一種祈願。

不只有粽子,還有護身的信仰智慧

在這個講究實證與理性的時代,鍾馗的信仰仍以多元樣貌存在於節日文化之中。他不只是一位神話人物,更是人們對「正氣、安定、公理」的具象想像。透過掛像、儀式或故事傳說,鍾馗與屈原共同構成了端午節「忠義 × 鎮煞」的文化雙軸。

如果說屈原讓端午有了詩意與家國情懷,那麼鍾馗則讓這個節日多了一分祈福與守護的現實力量。這份兼具精神與信仰的多重底蘊,正是端午節如此長久不衰、世代流傳的原因。


#端午節 #鍾馗信仰 #屈原紀念 #端午驅邪 #民間信仰 #拜拜文化 #台灣民俗 #香供養 #傳統節日 #文化探索